倒春寒 “多捂”更健康!

2018-01-07 22:20:30 来源:
分享:

人们都喜欢看天穿衣服,天冷了穿多件,天1暖,马上就换上轻簿的。今天我们1起来看看中医学里的“捂”身体。

“春捂”,是指春季气温刚转暖,人们不要过早脱掉棉衣。那么,捂多久比较好最养生?怎样捂才能防病?哪一个部位最该捂……

俗语说“春季孩儿脸,1天变3变”。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,身体产热散热的调理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。由冬季转入早春,乍暖还寒,气温变化又大,过早的脱掉棉衣,1旦气温降落,就难以适应,会使身体抵抗力降落。病菌乘虚攻击机体,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感染病。

春捂秋冻到底“捂”多久

春语秋冻,“捂”多久比较好呢?1般情况下,倒春寒 “多捂”更健康,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0天—15天。这是由于虽然立春代表春季的来临,但冬季的低温其实不会立刻回升,需要最少10天—15天的过渡时间。在这期间,气温变化较大,如果过早脱掉棉衣,头部、下肢、手部、咽喉等都很容易在1冷1热的气温变化中,由于不适应而受寒,从而导致感冒、气管炎、关节炎等疾病。

怎样判断是否是“捂”

“捂”的具体标准可以综合推敲气温和个人感觉两方面。

首先看温度。通常来讲,15摄氏度是1个临界值。低于这个气温时,比较好继续“忍受”1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;而当超过这个温度时,则可以推敲脱点衣服了。

其次凭感觉。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耐受冷热的程度也不同,倒春寒 “多捂”更健康。如果“捂”着时不觉得咽喉燥热,身体冒汗,即便气温稍高于15摄氏度也没必要急着脱衣;如果感觉“捂”了身体会出汗,就无妨早点换装,否则,“捂”出了汗,万1再被冷风1吹,反而容易着凉。

最后还要注意昼夜温差。这也是判断捂不捂的标准之1。早春时节,应当多多关注天气预报,提早1两天了解气温变化,适当增减衣物。这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身体免受冷空气突至的刺激,从而减少疾病的产生。特别是当天气预报预告昼夜温差超过7—10摄氏度时,就该谨慎御寒了。

每个人都要“捂”吗

春捂要特别重视对头、脚、颈、手这些部位的保暖,不要很快就摘掉帽子,取下围巾、口罩,脱掉厚袜及手套,否则很容易下降身体免疫力,导致疾病入侵。“捂”依各人体质而有所不同,老人、小孩或体质偏寒者可多捂几天,而体热的人则可以少捂几天,倒春寒 “多捂”更健康。日照温度在15℃⑵0℃时,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。

别“捂”过了头

“春捂”也是有1定限度的,如果捂过了头,一样对健康不利。另外,春捂其实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,而是强调脱衣要“递减”,即衣物增减既要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,也要根据本身的体能素质。春季气温日差较大,早晚较冷,此时可适当捂1会儿。而晴日的中午时刻,气温1般都在10℃以上,此时可适当减衣服。1般来讲,春季可让居室温度适当高1点,被子也要适当厚1点。

爱漂亮女人别过早换装

肩周炎、膝骨关节病是女性多发的疾病,分析缘由与穿着也有很大关系。很多爱漂亮的女性在气温回暖以后,早早地脱下棉衣。这些行动为尔后肩周炎疾病的产生埋下了隐患。年轻时不注意保暖,空调房间穿超短裙、无袖的衣服,肩关节、膝关节不能有效保暖,年龄大了以后就会出现骨关节病。

女属阴,男属阳,1般在50岁之前,男性相对怕热,女性相对怕冷。更年期以后女性也可能出现阴虚火旺的现象。所以爱漂亮女性要注意保暖,避免上了年纪以后,肩周炎、膝骨关节病产生。

春捂比较好穿衣原则

“上薄下厚”是春捂比较好的穿衣原则。这是由于人的阳气根于肾,春季随着阳气回升,肾中阳气也会逐渐升发,而肾居腰府,阳气从此向全身散布。1旦有风寒入侵,阳气就会被困于下,使腰以下的血液循环遭到阻碍,出现腰膝酸软、疼痛麻痹等症状。因此早春时节,人们不要换得太快,脱得太早,谨记“上薄下厚”的穿衣原则,即下身的裤子、袜子、鞋子,1定要穿得厚点、暖和点,而上身略减则无大妨碍。

身体哪些部位最该“捂”

“春捂秋冻”是中医养生中的重要部份。那么,春捂最应当“捂”哪些重要部位呢?

1、手段

手段处有心经的原穴—神门穴,而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,能够强化脏腑的功能。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脉,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,所以春捂的第1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。

神门穴位置:在腕横纹上,手小指1侧腕下方肌腱的内侧。

2、腰眼

人体阳气的根在肾,而腰为肾之府,肾阳虚经常出现腰酸软、怕冷、尿频或容易困乏疲乏。用热水袋热敷或艾灸腰眼处的肾俞穴,可以起到温暖肾阳的作用。

肾俞穴位置:取穴时通常采取俯卧姿式,肾俞穴位于腰部,当第2腰椎棘突下,左右2指宽处。

3、肚脐

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,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阳气,特别是1些胃部怕冷、易腹泻的人,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,可以常常在肚脐热敷。另外,还可在中脘穴(位于脐上4寸)和胸骨下剑突连线的中点处热敷,有助于胃肠保暖。

4、小腿

有些人在天气寒冷时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,乃至出现恶心、呕吐等,中医认为这类表现属于阳虚,这时候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,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和阳辅穴。

足临泣穴位置:第4脚指和小脚指之间缝的终点,取穴方法是将手指从第4脚指和小脚指之间的缝向脚背方向推,推到有骨头的边沿时就是足临泣穴。

阳辅穴位置:在小腿的外侧,脚外踝关节上方4寸的位置。

了解了这些,你可以给自己给亲人家人1个贴心的暖暖哦。

分享:
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