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权威医学期刊《柳叶刀》发布了“2015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系列报告”,全面描写了全球主要疾病的死亡率和病发率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的两位专家参与了这项全球研究,报告1发布,《生命时报》第1时间对他们进行了采访。
慢病增多,感染病降落
1800多名合作者在1990年到2015年间,对195个国家和地区的249种死亡缘由、315种疾病和损伤、79种危险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。结果显示,全球预期寿命从1990年的61.7岁,增至2015年的71,25年全球健康三大变化(热点聚焦).8岁,188个国家与地区的预期寿命上升;但2005年到2015年人口总死亡率增加4.1%,2015年全球死亡人数升至5580万。“人类死亡缘由分3大类,1是沾染病、母婴性疾病和营养缺少,2是慢性非沾染性疾病,3是伤害。”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主任王临虹说,全球健康情况主要有3大变化:
第1,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大幅升高。多种癌症、缺血性心脏病、肝硬化、阿尔茨海默病等,在总死亡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副主任周脉耕进1步指出,就全球范围来看,泰国和日本的癌症死亡率上升较快;中国和孟加拉国最大的健康要挟是缺血性心脏病;韩国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增多。影响死亡率的危险因素包括:高血压、吸烟、盐摄取过量、高血糖等。“生活方式改变、空气污染等是上述慢性病的重要诱因。”
第2,全球感染病、母婴性疾病和营养性疾病酿成的总死亡数降落显著,由1990年的1590.5万,降至2015年的1126.4万。
第3,人口增长和老龄化让非沾染性疾病酿成的死亡人数延续增加。《2015全球老龄事业视察指数》报告显示,全球60岁及以上人口约9.01亿,占世界人口的12.3%,到2030年将到达16.5%。“慢性病的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。”王临虹强调,由于全球人口基数增加和老年人占比升高,慢性病的死亡人数将呈延续增加态势。”
高血压成国人最大要挟
“报告显示,缺血性心脏病已成为我国第1位死因;肺癌是癌症中死亡数上升最快的1种,由29.6万升至58.0万;阿尔茨海默病的死亡数由10.8万升至27.9万。”周脉耕说,慢病一样是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缘由。最新的《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态报告》显示,2012年,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/10万,占总死亡人数的86.6%。
王临虹指出,与发达国家不同,高血压是我国人口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。《柳叶刀》的1项研究称,1990年~2013年,中国高血压死亡人数增长了81.3%。其中,高盐饮食、吸烟饮酒、身体活动不足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是“首恶”。2002年~2012年,我国城市居民逐日食盐摄取量从10.9克降至10.3克,但仍高于6克这1推荐量。国家监测数据显示,我国人群吸烟率为27.7%,其中男性为52.1%。这些不容乐观的数据,意味着我国慢病防控任重道远。
报告还显示,中国整体卫生状态得到显著改进。例如,25年全球健康三大变化(热点聚焦),国民期望寿命在增加;婴幼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大幅降落。周脉耕称,这主要得益于预防接种率和专业助产服务的提升。
防慢病需多方努力
慢性病状态是反应1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、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,王临虹认为,要实现慢病防控目标,必须预防为主,防治结合。
1要加强政府主导。政府有责任出台相应的公共卫生政策,重视预防,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,包括环境治理、控烟限酒、营养改良、食品安全、体育健身、保障救助等。全民健康不能只靠卫生部门,而要展开多部门合作。实行公共场所全面禁烟,保护人们免受2手烟影响,保障公民健康权利。
2要引发社会重视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“努力全方位、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”。慢病防控也要贯穿人的全生命周期,健康生活方式要从儿童、青年期抓起,触及所有年龄阶段。
3要抓基层建设。基层防控体系和机制的建立是保障慢病防控的主力军。加强防治结合,在重视疾病治疗的同时,加大对危险因素的控制,加强急危重症的救助和疾病康复,减少慢病产生、疾病加重和并发症的增多。
4要做好个人预防。建立健康理念,普及健康知识,自觉构成健康素养和良好生活方式,包括控制吸烟、阔别2手烟,做好雾霾的个人防护,限制盐、油、糖的摄取,多吃蔬菜水果,25年全球健康三大变化(热点聚焦),增强体力活动,控制超重和肥胖等。▲
相关新闻
相关问答